由國科會與教育部推動,第一個以教育為宗旨的虛擬城市,也是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的亞卓市,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.NET開發工具,串連全省成千上萬的中小學校及班級,在開放的網路教育平台上,建立專屬的e化互動學習環境,成為校園e化的成功實踐範例。
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榮譽市長的亞卓市,是一個以教育為宗旨的虛擬城市,也是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。在國科會與教育部的資助及推廣下,透過網際網路,亞卓市整合學校、老師、學生及政府、企業、民間組織等各界資源,協助辦理各種教育活動,建構亞卓市成為未來網路學習社會的雛型。
亞卓市的發展目標,是經營出一個虛擬社區(Virtual Community):社區中的居民能夠自動匯集、產生向心力,再自發性地建設、反饋網站,使網站不斷發展。因此,亞卓市提供各種管道,讓市民在網路社區分擔責任,分享資訊,一起建構亞卓市。
亞卓市的主要成員為全國的中小學校,目前全台灣已經有四千多個學校在亞卓市分縣、市列出,亞卓市下設有夫子學院、全民學校等,亞卓市並舉辦各種社群學習活動,提供市民免費郵件及網頁空間、搜尋器、言論廣場(BBS、Chat)等基本服務,並陸續開發各種內容。
為下世紀的未來學校建立典範
開發建置亞卓市這個大型網路學習社群的專案負責人,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楊鎮華博士表示,網路是未來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與媒體,亞卓市實施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,希望以學習者為中心,結合同儕、教師、家長、義工等社群,運用網路數位科技,發展具關鍵性的數位學習模式,建立學習認知理論,來完整描述各種重要e-Learning的方式,不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習慣,也將建立下世紀未來學校參考典範。
在亞卓市規劃的主動社會學習模式下,學習環境與學習內容都將朝數位化發展,楊鎮華描述未來的教室將是:班班有連網電腦,可以連結單槍投影機,每個班級甚至每個學生都有網頁。每個學生都有連網手提電腦、電子書包、PDA等數位學習工具。每科老師都使用電腦編製數位教材及利用網路資源;教材全部採用數位多媒體形式呈現,學生使用教材,就如打開水龍頭,取用自來水般簡單,大家都可自由取用教材資源,充分分享。
楊鎮華指出,亞卓市期望建立的「開放網路教育平台」,就是在網路上,建構一個個人或團體都可以共創、共享教育資源的環境,這其中包括「開放教材平台」、「開放教育軟體平台」,以及「開放教學平台」。
有了這樣開放式的平台,就能長期研究及測試各種前瞻性的網路「社會學習」模式,研究學習者如何與他的同學及電腦模擬的人物,一起參與某項特定設計的學習活動,如合作、討論、競爭、模仿及角色扮演等,進行群體互動學習。
讓每所學校擁有專屬的小型亞卓市
第一代亞卓市採取的是集中式的管理平台,所有使用者都必須連結到亞卓市的主系統,亞卓市正式開放後,受到全省各學校熱烈的迴響,但學校新的需求也因此因運而生:「可不可能在自己的學校裡,也可以有個小型的亞卓市網路系統?」
亞卓市專案執行張立杰博士比喻,第一代採集中管理式的亞卓市,就像是主機代管,所有的軟硬體都還擺在亞卓市的中央機房,現在許多中小學校使用的是縣市教育網路,有時要連結到亞卓市的系統,可能會遇到網路壅塞或斷線的狀況,因此在各自的學校裡建構獨立的網路系統,在使用上會比較便利。
張立杰表示,桃園八德國小張田聰校長,可說是亞卓市第二代,採分散式管理的亞卓鎮系統的催生者。八德國小當初在推行班班有電腦的校園e化系統時,張田聰校長親自帶領八德國小的老師,拜訪中央大學亞卓市專案小組,希望也能在自己的學校,擁有專屬的小型亞卓市網路系統。
「運用Visual Studio .NET,開發建置分散式的亞卓鎮系統,大約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。」張立杰說,由10多位的中央大學教授與研究生組成的開發小組,事前以一個星期的教育訓練,讓成員熟悉Visual Studio .NET,之後便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開發應用程式,本來預期5個月時間,完成第一階段的系統開發,但提前在3個月就完成。
以團隊的方式開發程式,需要做有效的管理,你要一個工程師獨立開發一個程式,問題不大,但你要一群工程師彼此合作寫程式,可能就會有產生溝通的問題。楊鎮華博士說:「一般而言,工程師合作開發程式,一定是1+1<2,甚至是1+1<1。」這種效益削減的狀態,來自於人的溝通,跟開發工具無關,但Visual Studio .NET提供了良好的開發與管理工具,至少讓系統開發的效益1+1>1。
「第二代分散式亞卓市系統建置,應用程式開發的過程很順暢,較難掌握的反倒是對實際使用者需求與使用習慣的瞭解。」張立杰表示,一般中小學校的行政人員或是老師、學生,比較難說清楚他們對系統的真正需求,而訪問者也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受訪者的意思,這些訪談後匯集的資訊,傳達給程式開發的工程師時,工程師對資訊的解讀,可能又隔了一層。
張立杰說,還好透過Visual Studio .NET,可以加快開發的時程與效率,可以針對使用者介面的部分,迅速的進行微調,更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,讓他們更樂於使用這套系統。
Microsoft.NET簡單易學,容易上手
為何第二代亞卓市會使用Visual Studio .NET,為全國中小學校建立一個全新的 .NET網路e-Learning 環境?楊鎮華指出,現在的中小學校師生,都已經習慣使用Microsoft 的作業環境,尤其越往學校、家庭,越朝向個人使用端,Microsoft越是普及。要提供他們一個好的工具,當然要讓他們容易操作、使用簡單、容易上手,不僅降低老師的負擔,也要讓學生喜歡使用。
「中小學校的老師,課務的壓力很大,他們瞭解網路數位學習環境的重要,但又擔心網路技術太複雜,要花時間適應。」張立杰在跟各縣市的學校,推廣亞卓鎮系統時,深切感受到學校老師期望為學生在網路上提供一個舞台,經營自己的社群的需求。他總是請老師們放心,只要專注在教學管理與學習活動的設計上,把網路技術的問題,交給系統開發團隊來處理。
現在中小學校的師生,應用亞卓鎮的網路系統,幾乎沒有學習或進入上的障礙,張立杰舉例,楊梅富岡國中陳春梅老師,在學校教的是英文,並沒有資訊科系的背景,在參加過研討會後,回到學校,就帶領全校師生,建立了富岡國中各個班級的網站。應用亞卓鎮系統的便利性,對一般缺乏資訊老師的中小學校是一大福音。
亞卓鎮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社群網站,每所學校都可申請成為一個亞卓鎮,校內的任何班級、社團、教職員工、畢業校友,都可向鎮長申請成立自己的亞卓村。現在全國已經有2389個學校成立亞卓鎮、下轄23019個亞卓村。
亞卓鎮系統可提供大型的教學軟體、開課系統、題庫系統,網路圖書館等資源。各個學校,則仍可自由的利用自己的專長發展特殊內容。基本上,每個亞卓鎮設鎮長一名,透過系統的協助,鎮長的角色雖然重要,但是負擔的工作量卻很低,當然還有許多村長,村長除了可由班級老師擔任外,亦可由班上的學生來負責管理。
引進數位新知識,活絡e化教育資源
亞卓鎮提供了多項基礎軟體和服務的網路學習環境,比如提供學校,也就是鎮民:閱讀活動、留言版、討論區、網頁空間及信箱、WebBBS、教材上傳、圖片上傳、課程教材、行事曆、功課表等;針對班級,也就是村民,提供家庭聯絡簿、班級功課表、我們這一班相簿集、班級討論區、班級留言版等,並陸續開發其他功能,目前已有四大類,30多項功能可以使用。
鎮長或村長可以藉由這些功能和鎮民、村民互動交流,例如討論一些好玩且具有意義的議題,並可透過活動設計來引導鎮民、村民,讓科技能真正輔助學習,讓學生從日常活動中就能得到有用的知識。
行動教學是亞卓鎮推廣數位學習重要的一環,現在南湖國小,便已經開始實驗,讓學生使用平版電腦,連結無線網路,做資料查詢等學習,並且設定專題題目,讓學生學習應用網路的資源,製作研究報告。
社會的進步或創新,要靠持續地引進新科技及新觀念,當建構新知識成為網路上常有的活動,創意就能輕易透過網路散佈,並能立即得到他人的資訊回饋,等於輕易擁有數以萬計的傳播者、測試者、和潛在加入行列的參與者,在頻繁的互動下,時常燃點創意火花,加速新知識的創造,資訊社會也能加速發展。
楊鎮華表示,現在全省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學加入了亞卓市、鎮,現在在量的普及上,已經不是問題,現階段,將著重在質的提昇。進入第二代亞卓市分散式的管理平台,需要借重連結性強的Microsoft .NET技術,將成千上萬個村、鎮連結起來,整合到亞卓市裡。並將其他小的系統,或是新開發的系統,比如閱讀、教案、題庫、學習管理系統等,一一串連起來,讓亞卓市的資訊流通更快速、教育資源的創造與分享更活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