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詩雁從小立志扶助弱小、伸張公義,她認為善用科技,縮小數位落差,可能是世上最大的公益活動;她參與「未來生涯體驗計劃」,進入台灣微軟實習,為回饋世界的夢想,尋找答案
「大姊姊,你有那麼多工作經驗,又是研究生,幹嘛來參加微軟的未來生涯體驗計畫?」
就讀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碩二的廖詩雁,正在MSN線上跟其他入圍台灣微軟「未來生涯體驗計劃」的年輕學生交談。
「未來生涯體驗計劃」是台灣微軟為協助在學生,培養未來職場競爭力,推動的系列準新鮮人職能提昇方案,通過徵選的學生,可以進入台灣微軟見習,實際體驗微軟人的日常工作。這個活動有2000多名學生報名,錄取率只有6%,比大學聯考競爭還激烈。
「嗯,其實我只是想進台灣微軟,看看微軟怎麼推動社會公益活動!」廖詩雁已經回答過很多次類似這樣的問題,她說,她有很多朋友也都很訝異,問她年紀老大不小了,幹嘛要去參加這個活動。
廖詩雁大學畢業後,有三年多的工作經驗,做過各種企畫、行政、公關工作,甚至參與舉辦過大型的學術研討會,與大多數入選的年輕大四學生相比,她算是個異數。
伸張公義的心,像鮮明的記憶一樣執著
廖詩雁喜歡小孩、喜歡照顧別人,從小就覺得公平、正義是最重要的價值。這樣執著而強烈的意識,跟她的記憶一樣讓人訝異。
有回她和媽媽一起看小時的相簿,看到一張她兩、三個月大的嬰兒照片,相片的後方有個黑色的布娃娃,她問媽媽:「照這張相片的時候,我哭鬧得很厲害,對不對?」她說,她很清楚的記得當時害怕與黑娃娃一起照相的情景,這種記性,讓媽媽也嚇一跳。
國小二年級在考試前,她就會先設計一些考題,召集同學作模擬考,幫助同學都考到好成績;她也主動當起糾察隊,一板一眼的要同學守規矩。到了國中,最愛看「包青天」、「法網遊龍」等伸張社會公義相關的電視節目,立志將來要念法律系,要幫助弱勢的人,要伸張正義。
台灣微軟推動「未來生涯體驗計畫」很冒險
「其實是台灣微軟「未來生涯體驗計畫」的精神,讓我很感動,」廖詩雁說,感覺台灣微軟是真的想作一些事情,而不是作錦上添花的表面功夫。她說,一般企業作社會公益,大多只是捐錢、捐器材,或是贊助活動,推動未來生涯體驗計畫,台灣微軟要花一年的時間,投入公司寶貴的人力、時間,指導、照顧這些學生,還讓學生真正參與微軟的日常作業。廖詩雁說:「這計畫既麻煩又蠻冒險的,如果實習的學生表現不好,對外會影響到微軟的形象。」
大四時念了彼得。杜拉克的專書「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」,廖詩雁立志要從事推廣社會公益的意識更加強烈:「管理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,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與引導」彼得。杜拉克的理論,讓她更堅定公益事業與商業行為並不衝突,而是可以並行。進台灣微軟實習,一方面是認同「未來生涯體驗計畫」的精神,一方面也想觀察台灣微軟怎麼作公益。
未進入台灣微軟之前,廖詩雁想像中的台灣微軟是:辦公室裡面坐滿全台灣最優秀的人才,廖詩雁笑說:「進到台灣微軟後,發覺跟先前想像的差不多,」微軟的人好像都有三頭六臂,她也感受到微軟的磁場效應,她說,通過徵選,進到微軟實習的學生真是臥虎藏龍。
這些人有個共同特質:對自己有強烈的期許,很懂得表達自己,很快就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。其中有國外來的交換學生、好多人會講英、日、法、西班牙文,2、3種以上的外語;多數人都在校內校外參加好幾個社團,身兼數職,並且都是重要幹部。廖詩雁笑說,這些同學好像也是來服務微軟,到微軟實習,恐怕也只是他們眾多社團活動的一部份。
立志進全球500大企業,推動社會公益
廖詩雁很高興這些同學,問她為何來參加這個活動,因為她可以藉此話題,跟別人交流她對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看法,「我希望把社會公益的想法,擴散給其他學員,」她認真的說,這些同學將來可能都會成為微軟或其他大企業的核心幹部,如果他們都能認同企業公民的理念,會讓企業對社會多作一些貢獻。
廖詩雁的夢想是進入像微軟這樣,全球前500大企業的公眾事務部門,好好推動她的社會公益事業,「大企業畢竟有較多的資源,可以作更多的事,」她說,比爾蓋滋希望讓全世界每個家庭都有電腦,縮小數位資訊的落差,這可能是改善世界的最大公益活動。
如何「用科技,作公益」是廖詩雁最近經常思考的議題,台灣微軟深入山地部落,教導年輕的孩童,學習電腦,用網路探索世界,這個活動讓她印象深刻,她認為以傳統的慈善救助,作社會公益,影響層面有限,她期望未來一年,在台灣微軟找到如何「用科技,作公益」,回饋世界夢想的解答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